来源:财经新一线
7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会上,人民银行对债券市场的提及次数高达57次,远高于往年同期,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上半年,债券市场火热,已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政府债券发行13.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6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少中小银行激进投资债券现象,人民银行也首次表态,在监管允许范围内是合理的,但也需把握“度”,警惕利率与信用等风险。
01
发行规模44.3万亿元
钱流向了哪?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针对债券市场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运行较为平稳,预期总体稳定,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作用。
具体来看,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有力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企业的融资。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13.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6万亿元。
上半年各类债券中,金融债可谓迎来突破性的半年,在北京商报近日刊发的《6万亿金融债变局》中,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7月10日,今年金融机构发债总量已达6万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呈现出17.34%的增长态势。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品种结构出现明显分化。商业银行以5.38万亿元的发行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速为17.07%;券商机构发行量达5998.19亿元,同比增速超12%;保险机构延续了过去两年密集发债趋势,发行规模为733.7亿元,增速达到了136.77%。
对于债券融资重点领域,曹媛媛介绍,上半年,民营企业债券发行3500多亿元,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超过1万亿元,债券融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倾斜。
2025年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央行的政策目标之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和项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在调控金融债市场时,会注重引导资金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向的行业和企业。”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提道。
货币政策方面,上半年央行坚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自5月7日宣布一揽子共10项货币政策措施后,在数量上,央行综合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大中长期流动性支持。
价格上,注重发挥利率工具的调控作用,下调政策利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整治规范利率违规行为,强化利率自律管理。
结构上,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这一揽子政策已全部落地实施,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业内认为,这也有助于债券发行规模和交易活跃度提升。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消费养老专项工具等的运用,进一步优化了债券市场结构,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也提升了债券的配置价值。
事实上,从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多家金融机构来看,机构层面也在积极响应政策导向。2025年以来,绿色金融债井喷,科创债发行也呈现爆发式增长,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金融机构正在将资金精准投向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02
中小银行激进债券投资
应保持合理的“度”
在《6万亿金融债变局》报道中,北京商报记者曾提到,不少银行借金融债投资,实现了业绩增长,尤其是不少中小银行,去年债券投资收益同比翻倍。
今年来,中小银行仍然采取比较激进的债券市场投资政策,就如何看待其投资风险,央行也进行了回应。
曹媛媛称,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贷款、债券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0%和25%,保持相对稳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占全部政府债券比重为70%,持有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占全部公司信用类债券比重约为20%,应该说银行的参与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上半年,银行仍在加大债券投资。央行官网披露,银行业债券投资余额屡创新高。截至今年5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债券投资余额约为49.54万亿元,今年以来实现了2.65万亿元的余额增长。
中资中小银行近一年来债券投资余额同样一路上扬,连升11个月至今年5月末的46.41万亿元,今年以来实现了3.6万亿元的余额增长。
曹媛媛认为,中小银行基于自身资产配置的考虑,选择适当增持债券,增加安全资产配置,平滑经营利润波动,应该说在监管允许范围内是合理的。同时银行自发买卖债券,对市场也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当债券利率相对于贷款利率比较高,而且价格比较低的时候,银行会买入债券,有助于稳定市场。反之,当债券利率较低、债券价格较高时,银行卖出部分债券能够实现它自己的利润,也能够保持银行自身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田轩认为,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趋于保守,而债券市场的稳定收益和较低风险恰好契合其风险偏好,加之债券投资盈利性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银行对债券投资的意愿。
当然,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曹媛媛强调,机构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
“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利率波动风险。随着金融债发行量的增加,发行主体数量增多,信用评级差异加大,部分中小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等潜在风险,进而引发信用风险;虽然金融债市场目前较为活跃,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或流动性紧张时,金融债的流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未来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较大,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市场利率波动。”田轩认为,对金融债投资者,建议关注发行主体信用评级和财务状况,重点研究发行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合理分散投资组合。
曹媛媛表态,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03
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推动创新资本形成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债券市场“科技板”,央行也提及了相关内容。
曹媛媛表示,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
今年,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两项增量措施,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二是建立债券市场的“科技板”,从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方面,推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目前政策实施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曹媛媛介绍,目前此项政策增量、降价、扩面。
截至2025年5月末,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达到1.7万亿元,是2024年末的1.9倍;发放贷款余额6140亿元,累计支持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为3983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关于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曹媛媛指出,这是支持科技金融的一项创新性举措,通过在债券发行交易制度上作出差异化安排,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据介绍,截至6月30日,从5月推出以来,债券市场已经有288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00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超过4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既促进了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也为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类发行主体中,曹媛媛着重介绍了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
股权投资机构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这些机构往往是轻资产的机构,同时投资周期较长,以前这类机构较少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投资人对于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也比较审慎,机构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这次为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我们专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市场化信用增进机构一道,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提供担保、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一系列增量的支持。此外,风险分担工具也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曹媛媛称。
截至6月30日,银行间市场共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53.5亿元,其中,有5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获得风险分担工具的增信,实现了债券期限更长、发行成本更低、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三方面政策效果。
“这几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债券发行利率处于1.85%—2.69%的较低水平,市场认购非常踊跃。”曹媛媛透露。
联储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沈夏宜评价,科技创新债券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也较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债务风险,有利于推动其以科技属性更高的“耐心资本”,来替代传统的投资匹配模式。
对于后续监管,沈夏宜认为,相关部门应在继续推行全面监管的同时,进行相关债券发行、交易、存续规则的优化,不断增加政策支持配套。
曹媛媛介绍,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用好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